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2015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解读

     发布时间:2016-03-25    字体[ ]

我国海洋灾害主要以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绿潮等为主,海平面变化、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此外,我国还存在发生海啸巨灾的潜在风险。海洋灾害对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2015年,沿海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有效降低了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海洋局在对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2015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结果表明:2015年,我国海洋灾情总体偏轻,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死亡(含失踪)30人。其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99.8%;造成死亡(含失踪)人数最多的是海浪灾害,占总死亡(含失踪)人数的77%。

 

2015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

 

    《2015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的发布,旨在使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我国海洋灾害影响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风暴潮灾害

 

    2015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0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62亿元。其中台风风暴潮过程6次,全部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72.18亿元,死亡(含失踪)7人;温带风暴潮过程4次,2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0.44亿元,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

 

    2015年,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小,为近5年(2011年~2015年)平均值(107.49亿元)的68%,且影响区域相对集中,福建省和广东省直接经济损失合计59.55亿元,占风暴潮灾害总直接经济损失的82%。

 

    海浪灾害

 

    2015年,我国近海共出现有效波高4米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3次,其中台风浪12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1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0.06亿元,死亡(含失踪)23人。

 

    2015年,海浪灾害总体灾情偏轻,直接经济损失为近5年平均值(3.58亿元)的2%;死亡(含失踪)人数为近5年平均值(58人)的40%。

 

    海啸灾害

 

    2015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对发生在我国周边海域及全球大洋其他海域的42次海底地震共发布了80期海啸信息。监测数据显示,其中3次地震引发了海啸,分别是:北京时间2月17日07时06分,日本东部海域发生6.7级地震,日本久慈站监测到了最大波幅为0.2米的海啸波;北京时间3月30日07时48分,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海域发生7.6级地震,所罗门群岛站监测到了最大波幅为0.03米的海啸波;北京时间9月17日06时55分,智利中部附近海域发生8.3级地震,智利科金博海洋站监测到了最大波幅为4.75米的海啸波。这些海啸事件均未对我国产生灾害影响。

 

    赤潮灾害

 

    2015年,我国沿岸海域共发现赤潮35次,累计面积2809平方千米,发现次数与累计面积均为近5年最低值。

 

    2015年,我国沿岸海域赤潮高发期为5月,发现赤潮6次,累计面积为1006平方千米。我国渤海海域赤潮累计面积最大,为1522平方千米;东海海域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为15次。

 

    2015年,我国沿岸海域引发赤潮的优势种共11种。夜光藻和中肋骨条藻引发赤潮次数最多,分别为9次和8次,累计面积分别为314平方千米和299平方千米。单次持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赤潮过程发生在辽宁绥中至滦河口海域,由抑食金球藻引发,持续时间近3个月,最大面积为825平方千米。

 

    海冰灾害

 

    2014/15年冬季,海冰灾害影响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06亿元,为近5年平均值(2.78亿元)的2%,为2013/14年冬季的25%。

 

    绿潮灾害

 

    2015年5月~8月,绿潮灾害影响我国黄海沿岸海域,覆盖面积于7月4日达到最大值,约594平方千米;分布面积于6月19日达到最大值,约52700平方千米,为近5年来最大值。

 

    海岸侵蚀

 

    2015年重点岸段侵蚀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局部地区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依然严重。与2014年相比,辽宁盖州砂质海岸、上海崇明东滩粉砂淤泥质海岸平均侵蚀速度均有所增大,分别为3千米/年和7.9千米/年。江苏振东河闸至射阳河口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海岸长度有所增加,侵蚀海岸长度为37.9千米。